課程與教學論
- 斯金納提出的程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操作條件反應”和2024-11-13
- 下列屬于行為控制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是2024-11-13
- 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隨著后天經驗的增長,他們越是不斷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周圍世界,越是從中得到滿足,這是奧蘇伯爾所提出的2024-11-13
- 學習過“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兒童,通過學習“菱形”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條邊一樣長的平行四邊形”,這種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出的2024-11-13
- 標志著理論化、系統化的教學論確立的著作是2024-11-13
- 在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是德國教育家2024-11-13
- 從本質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層價值取向是2024-11-13
- “實踐性課程”的開發方法是2024-11-13
- 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是2024-11-13
- 被認為是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標志的著作是2024-11-13
- 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2024-11-13
- 以下屬于“質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2024-11-13
- 把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發展歷史劃分為古典考試型時期、心理測量占統治地位時期、后現代時期的人是2024-11-13
- 0世紀9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國際理解教育”,實質上體現了20世紀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即2024-11-13
- “在課程計劃或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需要或準備狀態的一種評價,成為2024-11-13
- “指向每一個學生個體在與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這種目標稱為2024-11-13
-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創立者是2024-11-13
- “最近發展區”理論假設的提出者是2024-11-13
- 加涅按照學生的學習結果,把學習分為五類,它們是2024-11-13
- 奧蘇貝爾認為,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