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招生簡章
學校性質: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湖北省招生代碼:C505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
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
首批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
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第四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獎”
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全國高職院校資源建設優勢學校
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單位
湖北省文明單位(校園)
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
湖北省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概況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在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中華孝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秀美之城、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孝感。學校堅持推行“學校--企業--社會”多元化開放式辦學模式,實施“專業與職業一體,學業與崗位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先進制造業及戰略新興產業,組建航天裝備及精密智造、新能源汽車及裝備、網絡與信息安全3個專業群;面向重大民生工程領域,組建智慧康養、嬰幼兒托育、現代基層醫療衛生服務3個專業群面向現代服務業和城市更新領域,組建農產品數智供應鏈、智能建造2個專業群。
學校牽頭成立了孝感市域產教聯合體,堅持以產業園區為基礎,聚焦區域主導產業,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不斷深化多主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推動職業教育不斷扎根區域、融入產業,初步形成了職業教育助推地區產業發展、地區產業發展厚植職業教育根基的雙贏局面。學校牽頭組建的湖北護理職業教育集團2021年入圍第二批國家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近年來,3項科技成果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
獎5項;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500多項,雙證書獲取率達到98.27%。學校秉承“立德立新 樂學樂業”的校訓,注重發掘中華孝文化資源,堅持中華孝文化與創新創業文化相融合的育人方略,培養具有“感恩、責任、忠誠、奉獻”品格和創新創業精神、與區域經濟社會相適應、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契合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涌現出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閆文靜,黨的二十大代表張曉靜,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譚之平,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李燕,全國勞動模范林日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晶,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劉鋮,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姚苗新,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楊秋梅,“中國網事”網絡感動人物熊文文,教育部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培養計劃)黃瓊,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湖北省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荊楚好老師朱志強,湖北省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張玉潔等一批先進典型“道德群星”和“創業群星”交相輝映。
學校扎根孝感、融入產業、面向市場、接軌國際,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弘揚“團結拼搏、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爭創一流”的湖北職院精神,全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型全國高職名校,著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招生對象
2025年我校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對象為列有招生計劃各生源省份參加當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的考生。
志愿填報
志愿填報時間、院校招生代碼以各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為準。我校在湖北省招生代碼:G505,有意就讀我校考生務必在各批次平行志愿首位填報我校。
錄取規則
我校實行遠程網上錄取,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擇優錄取。
招生專業
“3+2”高職聯辦本科
2025年我校護理、建設工程管理、軟件技術專業分別與湖北醫藥學院、湖北工程學院開展“3+2”高職本科聯合培養。考生錄取后前3年在我校學習,注冊專科學籍,修業期滿、成績合格達到畢業要求頒發我校普通專科畢業證書。后2年在相應本科院校學習,注冊本科學籍,修業期滿、成績合格達到畢業要求由試點本科高校頒發普通全日制專升本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例規定的,可授子學士學位。
2025年我校“3+2”高職本科聯合培養試點項目
新加坡護理醫科獎學金項目
根據中新兩國協議,新加坡衛生部繼續向我校提供15個護理專業專科全額獎學金名額。(獎學金總額13萬新幣,約合70萬元人民幣,包含學費、住宿、國際機票、生活津貼等)申請條件:
1.2025級高考統招生(專業不限),年齡≤25歲(2025年9月前):2.英語基礎扎實、身心健康,無傳染病及重大病史:3.熱愛護理事業,適應力強,愿接受國際化職業挑戰。
選拔辦法:
1、學校在征求家長和考生意見后,在2025級新生中初選身體健康、高考成績優秀、英語基礎好、品行端正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初選名單會在全校范圍內公示,名單同時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備案。2、教育部留學中心會同新加坡方面對初選學生進行英語筆試和英語口語面試,確定錄取名單。3、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和義安理工學院錄取的學生,持因私護照赴新加坡留學,畢業后在新加坡工作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