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有什么特色?
發布時間:2019-05-14 17:26 進入來鳳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網
特色創新
A、典型案例之一:
一)案例題目:創新中職學生德育管理
【案例背景】
15學前教育1班有這樣一個學生,在1歲的時候父親過世,母親改嫁,成了一名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的孤兒,努力上進卻玻璃心。一直以來都是班級的優秀學生,學習穩居班級第一,可就在高二上學期時,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突然她堅定地向我提出退學……甚至不辭而別外出打工。
【案例過程】
階段一:高二上學期忽然找到我提出退學
解決方案:
1、交心談心,了解退學的原因,分析解決方法。因為她受不了家里親人的冷眼,覺得在職校上學無用還要用很多錢,覺得沒有父母沒有依靠,想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生存。針對她這種情況,我首先給她分析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未來,她依然無動于衷;同時,就他的后顧之憂,我答應她幫她從學校申請勤工儉學的崗位、申請學校的助學金,甚至提出自己私人資助她完成學業。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后,她依然很堅決的提出要退學,從平時對她的了解,她很固執,一般自己決定的事情很難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我放棄了做思想工作這一條路,嘗試著用另一種不一樣的方式。
2、改變思維方式,扭轉定局。她提出要退學的那一天,我徹夜未眠,甚至覺得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留住她了,于是就死馬當作活馬醫,第二天我換了一種身份,她的朋友,約她出去玩,就當她離開之前的一次游玩,于是我們一起去了龍山的太平山,在路上只字未提退學的事,一直在講自己的經歷和故事,主要以大學的故事為主,就這樣,在返程的車上,她默默地說了一句:老班,我不走了。當時我都高興得快要跳起來了,終于留住了她。
階段二:不辭而別去溫州打工
解決方案:
高二下學期,開學的前一天,忽然從她姐姐的微信中看到了她去溫州打工的消息,毫無準備的收到這個消息,生氣又失望,恨不得再也不聯系她,但是可憐她的出生,也替她可惜,我開始了電話轟炸、短信轟炸,跟她姐姐打電話溝通交流,但是始終沒有得到返校上課的好消息。
階段三:重返校園,考上恩施州的定向委培學前教育訂單班
解決方案:
對于這個學生我從來沒有放棄過,也經常會有聯系,了解她的打工生活,在交流中我發現她已經體會到外面務工不容易,并且原來玻璃心的她也變得更加堅強。在高三上學期快要開學的時候,我給她發信息,問她是否想繼續上學,此時,她毫不猶豫的說想回來,但是怕別人說。針對她這種情況我給她解決了后顧之憂,只說她回來是因為政府要求精準扶貧戶子女未滿18周歲的必須返校上學,于是她回來了,并且她在回來后學習認真努力,原本基礎并不差的她在自己的努力下,2周內把一學期落下的課程全部補回來了,并且帶動著她玩得好的同學一起努力考大學。
在2018年3月底進行的恩施州定向委培招考中,她以最好的成績考進了恩施州學前教育訂單班。她的這一段經歷,她牢記于心,每每跟我聊天都覺得很慶幸,幸好回來了。
【案例反思】
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人,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在教育的方法上是沒有定法的,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針對每一個學生制訂相應的教育方案。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到驚人的效果,但是在長期的堅持中,會發現每一個小小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每一環節都是不可缺失的。
B、典型案例之二:
注重教師內涵發展,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師內涵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學校內涵、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多年來,我校注重于內涵式發展,努力提升辦學能力。為此,打造一支有內涵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條件,學校專門制定了教師內涵發展規劃:
一、教師內涵發展的基本維度:識、心、德、能、風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人的發展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完整發展”是“多方面”“自由”、“和諧”發展的結果。作為教師,不但具有一般人的共性特點,同時具有教師的專業特點。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點,要求教師的發展維度包括“識、心、德、能、風”幾個方面。
“識”包括知識、學識、見識。知識是認識是經驗,學識是學術是修養,見識是思想是智慧。學識水平就是一個人的專業造詣;見識是建立在知識和學識之上的判斷力、預見性。作為教師,知識要廣泛,否則難以勝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學識要專業,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思想、專業技術、專業眼光等,否則難以做好教育工作;見識要獨到,既要有專業的思維,又要有獨特的智慧,看得遠、想得深,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否則就不可能創新,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因此,我們要求教師要有戰略家的見識,著眼于長遠;還要有藝術家的見識,著手于細節;更要有教育家的見識,著力于引導。
“心”即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愉快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因為教師的勞動是崇高的,責任重大;教師勞動也是復雜的,任務艱巨。而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做到既要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以適應繁重而復雜的工作,又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所以,我們強調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德”即師德,歷來為人們所關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加強師德修養是教師發展的永恒話題。所謂師德,就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因此,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師德修養的內涵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概括。
師之“能”是教師順利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基本條件。教師不但要有教書之能,更要有育人之能。班主任工作能力是育人之能的集中體現,所以,做教師不當班主任是不完整的。現代教師的能力一方面表現為具有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它是現代教育思想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表現為教育教學的藝術。技術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藝術則依賴于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是學習、實踐、修煉和天賦素質的綜合體。
師風包括教師的工作作風和教學風格。作風決定成敗,風格決定效率,良好的師風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新師風應該是民主愛生、和諧熱情、進取求新。教師的作風要樸實,工作要務實。學校在教師作風建設中要注重克服“浮、嬌、燥”,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和認真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教師內涵發展的根本措施: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就是“以校為本”的研修,它以學校為研修主陣地,以學校教師為研修主體,以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修內容,以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為研修目的。它把教師培訓、教育科研、教學研究、學校管理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既是一種關于教師和教育教學的行動研究,也是一種制度建設,更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
關于校本研修的途徑和形式,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如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在此不必一一列舉。筆者認為,就教師個人而言,學習、實踐、反思應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學習理論就是在接受專家引領,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就是骨干引領和同伴互助;學習的目的在實踐,反思的基礎在實踐,反思又是同伴互助的基礎,沒有反思既不能幫助他人也不能使同伴的幫助有效果;專業引領如果沒有反思的支持就有可能“對牛彈琴”。
學習是需要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反思是品質應成為習慣,實踐是途徑也是目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說“學習+反思=研究”的話,那么,做而不研則淺,研而不做則空。所以,學習、實踐、反思三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
校本研修采用的推進策略:
1、課題帶動。校本研修是以校本教研為基礎和主要途徑的研修活動。它以校本教研為手段、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研究必須有課題,校本教研的課題就是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推進校本研修,一方面要積極申請帶有共性問題的各級研究課題,以提升教科研水平、發揮引領作用;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作為“校本”課題,校本課題的特點是微小、具體、更接近教育教學實際,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課題帶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教師在課題中成長,教研在課題中推進,學校在課題中發展”。
2、任務驅動。在校本研修中,由學校給教師布置任務,施加一定的壓力,以激發教師的研修動機,例如布置學習任務、調研任務、研究任務、交流研討任務等。教師也可以申領一定的任務。每一個任務的完成都會使教師前進一步,還可以增強教師的成就感,產生新的動機。實現“任務驅動研修,研修促進發展,發展完成任務”的良性循環。
3、自覺行動。課題帶動、任務驅動都取決于外在的力量。提升教師研修水平,進而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根本動力還在于教師的內在需求。這種內在需求和動力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理想和專業理想,只要是希望自己在教師這個職業上有所建樹的教師,是絕不會停止研修的。發展是需要,自覺是根本,理想是燈塔,行動是關鍵。
4、“揚長”互動。校本研修中的互動主要是同伴互助。互動是建立在“揚長”的基礎上的。“揚長”就是發現、發展和發揮各自的特長。互動在本質上就是互相展示“特長”,沒有特長,互動就無法進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善于“揚長”,通過“揚長”形成自己的特長,學校的特長就是特色,教師的特長就是風格和能力。教育的真諦就是“揚長”,中國的第一部教育學著作《學記》中就指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善”就是“揚長”,只有“長善”才能“救失”,只有揚長才有可能補短。所以,“揚長”也應成為教師校本研修的一個策略。
二、教師內涵發展的升華平臺:國培、省培
“國培”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是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也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無止盡,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教師長期的艱辛探索,我們要求全體教師及時充電,終身學習,做一個研究型、創新型的人才,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為此,學校分期分批選派教師外出培訓,通過培訓為教師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看清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清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白了今后的奮斗目標。
A、典型案例之一:
一)案例題目:創新中職學生德育管理
【案例背景】
15學前教育1班有這樣一個學生,在1歲的時候父親過世,母親改嫁,成了一名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的孤兒,努力上進卻玻璃心。一直以來都是班級的優秀學生,學習穩居班級第一,可就在高二上學期時,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突然她堅定地向我提出退學……甚至不辭而別外出打工。
【案例過程】
階段一:高二上學期忽然找到我提出退學
解決方案:
1、交心談心,了解退學的原因,分析解決方法。因為她受不了家里親人的冷眼,覺得在職校上學無用還要用很多錢,覺得沒有父母沒有依靠,想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生存。針對她這種情況,我首先給她分析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未來,她依然無動于衷;同時,就他的后顧之憂,我答應她幫她從學校申請勤工儉學的崗位、申請學校的助學金,甚至提出自己私人資助她完成學業。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后,她依然很堅決的提出要退學,從平時對她的了解,她很固執,一般自己決定的事情很難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我放棄了做思想工作這一條路,嘗試著用另一種不一樣的方式。
2、改變思維方式,扭轉定局。她提出要退學的那一天,我徹夜未眠,甚至覺得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留住她了,于是就死馬當作活馬醫,第二天我換了一種身份,她的朋友,約她出去玩,就當她離開之前的一次游玩,于是我們一起去了龍山的太平山,在路上只字未提退學的事,一直在講自己的經歷和故事,主要以大學的故事為主,就這樣,在返程的車上,她默默地說了一句:老班,我不走了。當時我都高興得快要跳起來了,終于留住了她。
階段二:不辭而別去溫州打工
解決方案:
高二下學期,開學的前一天,忽然從她姐姐的微信中看到了她去溫州打工的消息,毫無準備的收到這個消息,生氣又失望,恨不得再也不聯系她,但是可憐她的出生,也替她可惜,我開始了電話轟炸、短信轟炸,跟她姐姐打電話溝通交流,但是始終沒有得到返校上課的好消息。
階段三:重返校園,考上恩施州的定向委培學前教育訂單班
解決方案:
對于這個學生我從來沒有放棄過,也經常會有聯系,了解她的打工生活,在交流中我發現她已經體會到外面務工不容易,并且原來玻璃心的她也變得更加堅強。在高三上學期快要開學的時候,我給她發信息,問她是否想繼續上學,此時,她毫不猶豫的說想回來,但是怕別人說。針對她這種情況我給她解決了后顧之憂,只說她回來是因為政府要求精準扶貧戶子女未滿18周歲的必須返校上學,于是她回來了,并且她在回來后學習認真努力,原本基礎并不差的她在自己的努力下,2周內把一學期落下的課程全部補回來了,并且帶動著她玩得好的同學一起努力考大學。
在2018年3月底進行的恩施州定向委培招考中,她以最好的成績考進了恩施州學前教育訂單班。她的這一段經歷,她牢記于心,每每跟我聊天都覺得很慶幸,幸好回來了。
【案例反思】
教師教育的對象是人,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在教育的方法上是沒有定法的,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針對每一個學生制訂相應的教育方案。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到驚人的效果,但是在長期的堅持中,會發現每一個小小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每一環節都是不可缺失的。
B、典型案例之二:
注重教師內涵發展,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師內涵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學校內涵、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多年來,我校注重于內涵式發展,努力提升辦學能力。為此,打造一支有內涵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條件,學校專門制定了教師內涵發展規劃:
一、教師內涵發展的基本維度:識、心、德、能、風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人的發展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完整發展”是“多方面”“自由”、“和諧”發展的結果。作為教師,不但具有一般人的共性特點,同時具有教師的專業特點。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點,要求教師的發展維度包括“識、心、德、能、風”幾個方面。
“識”包括知識、學識、見識。知識是認識是經驗,學識是學術是修養,見識是思想是智慧。學識水平就是一個人的專業造詣;見識是建立在知識和學識之上的判斷力、預見性。作為教師,知識要廣泛,否則難以勝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學識要專業,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思想、專業技術、專業眼光等,否則難以做好教育工作;見識要獨到,既要有專業的思維,又要有獨特的智慧,看得遠、想得深,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否則就不可能創新,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因此,我們要求教師要有戰略家的見識,著眼于長遠;還要有藝術家的見識,著手于細節;更要有教育家的見識,著力于引導。
“心”即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愉快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因為教師的勞動是崇高的,責任重大;教師勞動也是復雜的,任務艱巨。而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做到既要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以適應繁重而復雜的工作,又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所以,我們強調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德”即師德,歷來為人們所關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加強師德修養是教師發展的永恒話題。所謂師德,就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因此,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師德修養的內涵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概括。
師之“能”是教師順利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基本條件。教師不但要有教書之能,更要有育人之能。班主任工作能力是育人之能的集中體現,所以,做教師不當班主任是不完整的。現代教師的能力一方面表現為具有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它是現代教育思想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表現為教育教學的藝術。技術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藝術則依賴于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是學習、實踐、修煉和天賦素質的綜合體。
師風包括教師的工作作風和教學風格。作風決定成敗,風格決定效率,良好的師風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新師風應該是民主愛生、和諧熱情、進取求新。教師的作風要樸實,工作要務實。學校在教師作風建設中要注重克服“浮、嬌、燥”,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和認真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教師內涵發展的根本措施: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就是“以校為本”的研修,它以學校為研修主陣地,以學校教師為研修主體,以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修內容,以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為研修目的。它把教師培訓、教育科研、教學研究、學校管理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既是一種關于教師和教育教學的行動研究,也是一種制度建設,更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
關于校本研修的途徑和形式,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如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在此不必一一列舉。筆者認為,就教師個人而言,學習、實踐、反思應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學習理論就是在接受專家引領,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就是骨干引領和同伴互助;學習的目的在實踐,反思的基礎在實踐,反思又是同伴互助的基礎,沒有反思既不能幫助他人也不能使同伴的幫助有效果;專業引領如果沒有反思的支持就有可能“對牛彈琴”。
學習是需要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反思是品質應成為習慣,實踐是途徑也是目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說“學習+反思=研究”的話,那么,做而不研則淺,研而不做則空。所以,學習、實踐、反思三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
校本研修采用的推進策略:
1、課題帶動。校本研修是以校本教研為基礎和主要途徑的研修活動。它以校本教研為手段、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研究必須有課題,校本教研的課題就是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推進校本研修,一方面要積極申請帶有共性問題的各級研究課題,以提升教科研水平、發揮引領作用;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作為“校本”課題,校本課題的特點是微小、具體、更接近教育教學實際,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課題帶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教師在課題中成長,教研在課題中推進,學校在課題中發展”。
2、任務驅動。在校本研修中,由學校給教師布置任務,施加一定的壓力,以激發教師的研修動機,例如布置學習任務、調研任務、研究任務、交流研討任務等。教師也可以申領一定的任務。每一個任務的完成都會使教師前進一步,還可以增強教師的成就感,產生新的動機。實現“任務驅動研修,研修促進發展,發展完成任務”的良性循環。
3、自覺行動。課題帶動、任務驅動都取決于外在的力量。提升教師研修水平,進而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根本動力還在于教師的內在需求。這種內在需求和動力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理想和專業理想,只要是希望自己在教師這個職業上有所建樹的教師,是絕不會停止研修的。發展是需要,自覺是根本,理想是燈塔,行動是關鍵。
4、“揚長”互動。校本研修中的互動主要是同伴互助。互動是建立在“揚長”的基礎上的。“揚長”就是發現、發展和發揮各自的特長。互動在本質上就是互相展示“特長”,沒有特長,互動就無法進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善于“揚長”,通過“揚長”形成自己的特長,學校的特長就是特色,教師的特長就是風格和能力。教育的真諦就是“揚長”,中國的第一部教育學著作《學記》中就指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善”就是“揚長”,只有“長善”才能“救失”,只有揚長才有可能補短。所以,“揚長”也應成為教師校本研修的一個策略。
二、教師內涵發展的升華平臺:國培、省培
“國培”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是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也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無止盡,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教師長期的艱辛探索,我們要求全體教師及時充電,終身學習,做一個研究型、創新型的人才,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為此,學校分期分批選派教師外出培訓,通過培訓為教師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看清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清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白了今后的奮斗目標。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