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醫學專科學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19-08-28 11:29武漢醫學專科學校有五所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源于湖北省立醫學院基礎部,創始人為知名醫學專家、留德醫學博士朱裕璧教授。經過七十年的歷程,學院已發展成為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國家基礎醫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學院共有9個系(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生理學系、病原生物學系、藥理學系、免疫學系、病理與病理生理學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醫學遺傳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1個研究所(武漢大學醫學病毒學研究所),3個中心(武漢大學醫學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武漢大學食品與藥品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現有教職工210余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59人、博士生導師48人,現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高水平人才9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4人、湖北省高端人才計劃重點培養對象1人、湖北省“醫學領軍人才”1人、湖北省其他高水平人才6人、湖北省創新團隊3個、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珞珈杰出學者1人、珞珈學者特聘教授3人、珞珈學者講座教授8人、珞珈青年學者7人。
學院擁有基礎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基礎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2個省級重點學科(基礎醫學一級、藥理學二級),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醫學免疫學),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醫學機能實驗學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局部解剖學、醫學免疫學),5門省級精品課程(藥理學、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人體寄生蟲學和醫學免疫學),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過敏及免疫相關疾病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發育源性疾病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和免疫學系為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獲衛生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主編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
經教育部審批,學院獲批增設基礎醫學新專業。學院承擔著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學和預防醫學5個專業的四、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和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生(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以及碩士生、博士生的醫學基礎課教學任務。幾十年來,已培養了醫學本科生20000余名,博士、碩士生3000余名,為國家醫療衛生、教育、科學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現有本科生1500余人,碩士生120余人,博士生110余人,留學生300余人。我院學生曾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湖北省大學生演講比賽特等獎、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武漢大學英語演講比賽第一名等表彰,學生參與的“青春紅絲帶”活動獲團中央“優秀社會實踐隊”稱號。
近5年學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6項,其中杰出青年基金2項、重點項目2項、重大國際合作1項、國家重大專項2項、“973”項目1項、課題2項,發表SCI論文2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7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中華醫學獎二等獎2項。
學院積極實施開放辦學的戰略思想,與美國、英國、日本、芬蘭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一些院校建立了院(校)際交流關系。開設了與法國南錫大學聯合培養的臨床醫學七年制、八年制中法實驗班,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的臨床醫學五年制實驗班。
學院已成為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優秀醫學專業人才的搖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南醫院和口腔醫院三所國家三級甲等醫院為學院所有醫學生的早期接觸臨床教育基地。
學院曾多次被評為湖北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基層單位。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是一所具有110余年辦學歷史的醫學名校,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是國家教育部、國家衛計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屬高校醫學院之一,是全國首批試點八年制醫學教育院校,是全國首批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院校,是中德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全國首批同時擁有國家級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三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兩所院校之一。
學院現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護理學院、法醫學系、生殖健康研究所以及10所臨床學院;設有14個本科專業,6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1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生物學、公共管理進入A類,其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進入A+;基礎醫學、藥學進入B+。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物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免疫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社會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9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臨床醫學接近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科學同時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計劃。
學院積極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2000余人,其中教授660余人、副教授830余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教學名師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0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55人。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構建和完善了充滿活力的醫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了“學醫在同濟”的閃亮名片。目前在校生9400余人,其中本科生4100余人,研究生4500余人,留學生680余人。學院擁有3個國家教學團隊、4個國家特色專業、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15門國家精品課程、15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7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主編各類國家級教材114門,獲國家教學成果獎9項。建院110余年來,學院累計為國家培養了8萬余名醫藥衛生人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侯云德院士,中國兩院院士裘法祖、吳旻、陸道培、張滌生、周宏灝、胡盛壽、楊寶峰、陳孝平、馬丁、德國自然科學院院士武忠弼等都是我院培養的杰出校友代表。
學院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堅持面向國際醫學科學前沿,面向健康中國發展需求,積極推動健康與科技對接、健康與社會對接,基礎與臨床相結合,構建和完善了覆蓋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領域的重點科研平臺。建有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工程實驗室。累計獲批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湖北省創新群體11個。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20項,省部級科技獎399項,其中一等獎87項。2000年以來,學院共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6項,國家“863計劃”38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1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45項,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共130余項等,累計到賬科研經費近20億余元。2014年以來,連續五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突破300項,位居全國醫科院校前列。
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是中部地區醫療中心、區域終極診療醫院,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前列。附屬梨園醫院突出老年病學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2016年以來,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學院整合優質醫療教學資源,將7所有實力的專科醫院和有特色的綜合醫院擴增為直屬附屬醫院,新增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附屬武漢中西醫結合醫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附屬湖北腫瘤醫院、附屬武漢普愛醫院、附屬武漢精神衛生中心、附屬湖北婦幼保健院。各附屬醫院堅持以愛心奉獻社會,以仁術服務人民,匯聚成了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同濟力量。
學院起航于德國醫師寶隆博士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因歷史淵源,學院始終將對德合作與交流放在重要地位,確立了“以德國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國際交流”的工作思路。改革開放以來,先后與德、美、英、法、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所大學、醫院、研究機構等國際組織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簽署了國際校際合作協議40余個,共建中外合作科研基地8個,與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一系列學生聯合培養、國際聯合辦學、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研究等卓有成效的對外交往工作,有力提升了學院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展望未來,學院將發揚“團結嚴謹、求實奮進”優良校風,傳承“同舟共濟、開拓創新”精神品質,努力把握新機遇,培育新優勢,為建設一流醫科、一流醫學院而努力奮斗。
3.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創辦于1958年,先后歷經武鋼醫學院(1960年)、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1965年)、武漢冶金科技大學醫學院(1995年)和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1999年)。醫學院是武漢科技大學主體學院之一,坐落在美麗的黃家湖畔,校園環境優美,治學風氣嚴謹,人文氛圍濃厚,是學醫的理想場所。
歷經60年的發展建設,醫學院形成了以臨床醫學專業為龍頭,融預、護、藥、技等專業為一體的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以及以本科教育為主,融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為一體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現有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藥學和衛生檢驗與檢疫5個本科專業;是生物醫藥工程、職業危害識別與控制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單位;擁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基礎醫學和生物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臨床醫學、護理學和藥學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目前,在校學生2655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285人、研究生244人、留學生126人。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35人(不含教學醫院教師),其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教師的比例為86.67%,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的比例為73.33%;現有醫學相關學科研究生導師18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導師占96%,45歲以下導師占56%;現有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楚天學者7人、湖北省首屆醫學領軍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干”2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學院現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系、護理學系、臨床醫學系共5個院系;擁有附屬天佑醫院、漢陽醫院、普仁醫院、華潤武鋼總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孝感中心醫院、武昌醫院和新疆心腦血管病醫院共8家附屬(教學)醫院,總編制床位數達9004張。此外,還建有護理、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實習實訓基地30余家。
學院現有基礎醫學湖北省教學團隊、預防醫學湖北省名師工作室、職業病防治湖北省實習實訓示范基地、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醫學機能學湖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流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示范性項目。建有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護理與臨床技能五個實驗教學中心和實驗動物中心。圍繞重大疾病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學院形成了穩定的學科團隊與研究方向,建有“職業危害識別與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感染免疫與腫瘤微環境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腦與認知功能研究所、營養與慢性病防治研究所、社會發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新藥創制研究所、護理學研究所”共7個校級科研平臺。近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人文社科基金37項,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58項,承擔湖北省衛生計生委項目和各類企事業委托項目112項,發表科研論文466篇,其中,SCI收錄138篇,申請發明專利6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6項,湖北省教學成果獎5項。
醫學院始終秉承“厚德精醫、博學濟世”的辦學理念,長期致力于培養厚醫學基礎、強實踐能力、高人文素質、追求卓越的醫學人才,畢業生質量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畢業生就業率達97%以上。近年來連續獲得“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優良學風學院”和“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
近5年,學院學生考研錄取率穩定在40%左右,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高于全國平均通過率10%左右,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華中賽區)二等獎,全國公共衛生健康教育作品比賽一等獎,全國公共衛生技能競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實驗設計大賽二等獎,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大學生“創青春”競賽全國三等獎等榮譽。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互派專家訪學、教師進修和學生交流活動,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系、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生殖醫學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病理中心、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美國華盛本大學護理學院和法國波爾多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
醫學院將進一步踐行武漢科技大學“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的校訓,弘揚“沉靜好學,知行合一”的學風,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促進醫學與相關學科間的滲透融合,實現優勢互補,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適應現代醫學事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醫藥衛生專業人才。
4.江漢大學醫學院
江漢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歷史悠久。臨床醫學、藥學、中醫學的本科教育溯源于1958年創建的武漢第二醫學院、武漢中醫學院。護理學教育溯源于1888年英國教會在漢口普愛醫院開辦的護士學校。
醫學院現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針灸推拿學、藥學、護理學、醫學影像技術等6個本科專業,護理(涉外)、康復治療技術等2個專科專業。擁有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基礎醫學科學型碩士學位授權點,面向全國招生。醫學院以本科教學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開展專科教育。目前全日制在校碩士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1800余人、專科生400余人。醫學院已于2015年順利接受國家教育部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標準認證。
醫學院的醫學教育資源充沛。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實驗條件。醫學教學實驗中心為湖北省基礎醫學教學示范中心。擁有各類實驗室、標本室160余間,總面積1萬余平方米。醫學教育相關實驗設備8300余萬元,其中單臺價值1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80余臺套。建有一座1000余平方米的FPH級標準實驗動物中心。擁有湖北省青年科研創新團隊、醫學實驗公共平臺。建有與醫學教育相關的校級研究院所6個:江漢大學武漢生物醫學研究院、江漢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院(湖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江漢大學腫瘤研究所、江漢大學-同濟現代藥業中醫藥研究所、江漢大學免疫疾病研究所、江漢大學-蘭丁早期腫瘤篩查研發中心。還建有基礎神經醫學、胃腸腫瘤等6個院級科研創新團隊。
醫學院基礎醫學師資力量雄厚。學校本部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的相關教職工257人,其中專任教師159人、教授32人、副教授7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5人、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湖北省百人計劃1人、湖北省楚天學者4人、武漢市十大名師及武漢市中青年中醫名師3人、武漢市十百千人才2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4人,武漢市優秀青年教師3人。有40余位專家在國家、省、市各專業學會擔任主要職務。
醫學院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現有37個實踐教學基地,其中附屬醫院5所、臨床醫學院2所、兒科臨床學院1所、教學醫院5所、實習醫院25所、全科醫學社區實習基地5所、公共衛生實踐基地1所、大型藥學實踐教學基地4所。其中從事臨床理論、見習、實習等全程臨床教學的醫院8所,實際開放性床位共14000余張。從事臨床醫學教學的臨床教師1600余人,其中具有碩、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300余名,國家醫師獎獲得者及二級教授(主任醫師)30余名。
學院始終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專業建設為中心,把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著力點。已建成多個重點學科,其中“基礎醫學”與“病理與病理生理學”為湖北省重點學科,“臨床醫學”和“中醫學”為武漢市重點學科。學院目前有湖北省精品視頻課程2門,江漢大學精品視頻課程6門。學院《人體解剖學》等課程已上線全國優課聯盟。
學院堅持以科研促進人才培養,以科研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以科研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以科研促進成果的產業轉化。基礎醫學研究和8所全程教學醫院的臨床研究成果豐碩。近五年來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余項、省市級科研項目570余項,取得科研成果80余項,發明專利50余項;獲省市級科研成果獎勵60余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5500余篇,其中被SCI、SSCI、EI、ISTP收錄400余篇,出版教材、專著20余部。
學院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注重學生“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素質培養。推行“三早”即“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理念、臨床醫學專業采取2.5+2.5分段式教學模式、積極開展PBL、CBL等教學方法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注重文化及學術交流,鼓勵大批師生赴境外訪學、游學,開展留學生短期訪學和學歷教育。學院先后多次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三等獎。
學院積極服務社會,建有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臨床醫學類(實踐技能)與考官培訓基地,建有武漢市紅十字會醫用組織綜合利用與研究中心。學院是美國國際護士資格鑒定考試站(CGFNS),負責國內中南地區美國職業護士考核(ISPN)考試事務。是全國醫護英語等級考試(Mets)考點、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點。護理等專業已有數百名畢業生邁出國門,分別在新加坡、阿聯酋、沙特、日本、美國等14個國家從事醫護工作。學院近年增設了臨床醫學(全科方向)、臨床醫學(兒科方向)等特色專業方向以滿足行業專門人才急需。
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在持續發展中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百余年來學院已為社會培養了數萬名各類醫護專業人才,為國家醫衛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在武漢及周邊地區涌現出一大批醫藥衛生行業精英校友,醫院領導、各類專家、各類先進模范不勝枚舉。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平均為93%以上,全國大學生四級英語統考通過率平均為90%以上。本科生考研成功率平均為20%左右。
5.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是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湖北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醫進修學校。2003年,原湖北中醫學院與原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醫學院,2010年3月更名為湖北中醫藥大學。學校是我國較早開辦中醫本科教育和最早開辦中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合格評估優秀學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湖北省首批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省屬高校;還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坐落于江城武漢,占地總面積1610畝,建筑總面積51萬平方米。曇華林校區歷史人文底蘊濃厚,古樸典雅,書香氤氳;黃家湖校區現代化功能齊全,大氣磅礴,秀美莊嚴。學校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1.89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52.9萬冊、電子圖書414.2萬冊。學校現有教職工1185人,其中專任教師720人,專業技術人員918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412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6萬余人,其中本科生14882人。在六十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弘揚“求真求實 精勤博極”的時珍精神,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科學與人文相融”為辦學理念,秉承“勤奮求實 發掘創新”校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迄今共培養近十萬名畢業生,涌現了一批包括歐亞科學院院士、973中藥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在內的知名校友。
學校辦學層次齊全,涵蓋本科、碩士、博士生教育;辦學類型較為豐富,涵蓋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學生教育、成人繼續教育等。學校現有31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7個學科門類。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學校現有1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優勢學科,1個省級重點特色學科,1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省級優勢學科群;建有5個國家衛生計生委重點專科、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12個省級重點專科。擁有3個教育部特色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擁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學校建有1個中藥資源與中藥復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個湖北省中藥資源與中藥化學重點實驗室,3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道地藥材與創新中藥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基地,1個針灸治未病國際合作基地,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及其他13個省級、武漢市科研平臺。學校是全國十大國家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醫藥防治肝病基地”、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重點培育聯盟;湖北省中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基地“道地藥材與創新中藥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基地的依托建設單位”。學校也是全國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培訓和研究中心、全國中醫醫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
學校擁有李今庸教授、梅國強教授等國醫大師;擁有以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學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為代表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現有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8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人;湖北中醫大師10人;湖北名師1人;湖北省首屆醫學領軍人才1人;湖北中醫名師20人;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醫6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5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4人;武漢中醫大師4人;武漢中醫名師4人;武漢中青年中醫名醫4人。
學校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是全國第一批有條件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享有對港、澳、臺地區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資格,涵蓋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多個層次;在校港澳臺生及留學生規模位居湖北省省屬高校前列;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7所高校、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與北美相關大學聯合建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教學與管理人員對外交流基地;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建有“一帶一路”國家級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中(中國)馬(馬來西亞)中醫藥中心”。
近年來,學校在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學科建設、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學校連續兩屆榮膺全國文明單位,連續七屆獲得省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順利通過教育部中醫學專業認證和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參與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學校進入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中醫學入選“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學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高校”、“湖北省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綜合治理優勝單位”等榮譽稱號。
六十載躬耕樹蕙,弦歌不輟;新甲子奮進跨越,再續華章。新甲子,新征程。學校將以更廣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更強的擔當,繼續扎根荊楚大地,面向行業,輻射全國,聚焦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著力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加快建設有特色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步伐,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等方面積極作出新貢獻。
相關招生信息
上一篇:湖北醫學專科學校有哪些?
下一篇:十堰醫學專科學校有哪些?
免責聲明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