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學院排名2025年最新全國排名第421

宜賓學院2025年排名公布,排名結果參照校友會排名、軟科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指標包括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質量、師資力量、科研水平等選項。以下是宜賓學院2025年國內排名及世界排名信息,排名數據僅供參考。
宜賓學院排名
排名類型 | 國內排名 |
校友會排名 | 421 |
軟科排名 | 435 |
US世界排名 | 0 |
宜賓學院簡介
宜賓學院位于“萬里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學校于1978年開啟了宜賓高等教育辦學之路。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由宜賓師范專科學校與四川教育學院宜賓分院合并升本。2006年、2018年先后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審核評估。2016年成為四川省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高校和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23年入選四川省“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學校榮膺了“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語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400佳單位”、四川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四川省園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四川省文明校園”等稱號。
牢記殷殷囑托,辦學特色更加鮮明。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并作重要指示,為學校應用型本科辦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學校扎根宜賓、面向四川、輻射西南,以本科教育為主、努力發展研究生教育,錨定“以工為主、師范為根、多科協同、集群發展”辦學思路,厚植“自強不息、至善致遠”宜賓學院精神和“求實、求是、開放、創新”校訓,加快推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高素質應用人才培養成效,形成了“扎根宜賓協同共建、應用為本服務需求”的辦學特色。
堅持協同共建,辦學條件同類領先。學校是四川省首批省市共建高校,五糧液、寧德時代、中軟國際等大批龍頭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協同育人場景。現有江北校區和臨港校區,總面積2260畝,校舍面積78.93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266萬冊、電子圖書120萬冊、電子期刊49.8萬冊、電子學位論文853.6萬冊,儀器設備總值3.41億元。有14個二級學院、2個二級學部,面向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面向南亞東南亞招收留學生,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學生)約2.5萬人。
堅持人才強校,師資力量逐步提升。學校聚力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行動,優化人才引育政策,積極推進教職工繼續教育和分層分類精準培訓,持續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和質量。現有教職工17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500余人,碩博士教師占比92.1%;高級職稱教師近500人,雙師型教師200余人;有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省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省高校教學名師等24人;有電子信息、農業、社會工作、食品科學與工程、法學、生物學等碩士研究生導師83名;聘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杰青等專家學者95人,行業導師117人。形成了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高素質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專業人才隊伍。
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成效穩步提高。學校開設本科專業65個,覆蓋文、理、工、管、經、法、教、藝、農、醫十大學科門類。學校聚焦區域發展急需,深入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重點建設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11個“核心+”專業集群。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8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6個、省級應用型品牌專業1個;國家級“四新”研究與實踐項目3項、省級“四新”研究與實踐項目6項;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4門、省級應用型品牌課程2門、省級高階課程1門;省級課程思政標桿院(系)2個、課程思政示范專業2個、示范教學團隊5個、示范課程16門、典型案例3個;省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重大項目2項、教學改革項目50項。建成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5個,省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3個,入選高等學校虛擬仿真教學創新實驗室項目學校。近五年,學生獲國家級省級各類學科競賽獎2760項,獲“挑戰杯”國家級省級獎72項,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省級項目1055項。高素質應用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有效彰顯,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多年達92%以上。
堅持科研興校,創新賦能持續增強。學校實施組織化科研專項行動,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成效明顯。軟件工程入選四川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學科。建有四川省油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固態發酵資源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智能終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10個省級重點研究平臺;建有農食產品標準化與檢驗檢測等32個市廳級科研和成果轉化平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具有產教融合特色的研究院。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23項、省部級項目145項、橫向項目1100余項。圍繞計算物理、數學理論、信息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前沿,發表高水平論文300余篇,出版《唐前孟學史》《方東美論儒釋道》等學術專著90部;聚焦數字經濟、留守兒童、社區矯正、心理健康等社會發展熱點,提交研究咨詢報告890份,被省、市領導簽批采納100余份。組建油樟資源與利用等10個省級廳級科研創新團隊、智慧農業等28個產業技術創新團隊,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現代農業、晶硅光伏等產業共性技術,產生了“智能終端測試技術”“產香微生物資源利用”等重要成果;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7項,其中一等獎3項。
堅持校地合作,社會影響日益彰顯。學校主動對接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80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合作協議,著力為省、市產業發展和宜賓高質量建設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市提供服務和支撐。組建“博士專家服務團”服務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建成140余個校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設立了全面服務竹、茶、質檢、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產業的竹學院、川茶學院、質量與標準化學院、自動化與機電工程學院和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產業”支撐單位之一,是宜賓市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人才保障基地,川茶學院、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成功獲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與地方政府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著力培養具有服務地方發展能力的基層管理干部;共建教師教育學院,著力培養基礎教育教師。近年來,學校已為地方培養2000余名基層干部、7萬余名各類教育教學人才,扎根宜賓辦大學的教育服務優勢日益突出。油樟綜合利用技術、濃香型白酒原酒減壓蒸餾技術、智能感知處理與光電檢測技術、智慧農業綜合信息集成技術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堅持開放辦學,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學校持續加強教育國際化建設,推進國際合作交流,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成立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和瀾湄漢語學院,招收國際學生100余名。學校與德國、俄羅斯、美國、日本、西班牙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26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機制,開展師生互訪、聯合培養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項目20余項。積極拓展國際學習交流平臺,“世界名校訪學”“名校進名企”“國際組織預備營”等國際化項目助力近500名學生赴外交流學習,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素養;聘請外籍高層次人才40余名,選派300余名教師赴外交流學習,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作為啟動新征程。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來校視察的殷殷囑托,緊緊圍繞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平實之心奮楫未來,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省內一流、西部前列、國內知名的應用型綜合大學,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續寫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