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民族醫學院排名2025年最新全國排名第353

右江民族醫學院2025年排名公布,排名結果參照校友會排名、軟科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指標包括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質量、師資力量、科研水平等選項。以下是右江民族醫學院2025年國內排名及世界排名信息,排名數據僅供參考。
右江民族醫學院排名
排名類型 | 國內排名 |
校友會排名 | 353 |
軟科排名 | 524 |
US世界排名 | 0 |
右江民族醫學院簡介
右江民族醫學院坐落于左右江革命老區、紅色英雄城市——百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的培養,是“兩國三省”交界地區(兩國即中國、越南,三省即廣西、云南、貴州)最大的高等醫學教育中心、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醫學科學研究中心。
巍巍學府,苒苒風華(歷史沿革)。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百色高等醫學專科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醫學院校,并更名為右江民族醫學院;1997年通過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優秀等級;2013年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15年獲“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就業50強)、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6年認證期限;201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20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校園”;2021年列入廣西立項建設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薪火相傳,接續奮斗(辦學規模)。學校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盟,以穩步發展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積極辦好繼續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弘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在探索中發展,在追求中前行。目前,學校占地面積約1600畝,有2個校區、2所直屬附屬醫院、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和119個教學實踐基地。學校有教職工及醫務人員4600余人,專任教師994人。近年來,學校大力推動科技強校戰略和人才工程建設,選派300余名優秀教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聘請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上海曙光學者”等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學校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全國優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8人,廣西特聘專家、自治區優秀專家等知名專家、學者50余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個。
砥礪奮進,篤行致遠(學科專業)。學校以醫學學科為優勢,醫、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學校現有14個學院(部),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21個二級學科);8個類別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廣西一流學科(B類)、1個廣西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9個廣西重點學科、7個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6項自治區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項目、5項自治區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校主辦省級學術期刊《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和《右江醫學》;有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10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1個、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2個。
桃李芬芳,春華秋實(人才培養)。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秉承“大醫精誠”校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得”人才,多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自治區教學成果特等獎。目前,學校面向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兩個專業為本科第一批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5426人,其中本科生11885人,預科生157人,研究生1458人,留學生139人,高職生1787人。與9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機構簽署了合作交流協議,迄今共招收來自20多個國家長短期留學生792人。畢業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達99%以上。碩士、本科畢業生當年年底就業率均保持在95%以上,連續多年被評為“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入選自治區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榮獲第二批自治區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稱號。
鑄造品牌,彰顯特色(辦學特色)。學校始終以堅持扎根少數民族地區不動搖、面向廣大基層服務不動搖、培養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不動搖的“三個不動搖”,為民族地區和廣大基層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質量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形成學校鮮明的辦學定位。建校以來,10萬余名學子從學校奔赴廣大基層和民族地區建功立業,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總體滿意度達99%以上,為改善邊疆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狀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做出重大貢獻。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宋任窮、李鐵映、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蒞臨學校視察指導,并對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江澤民同志還為學校親筆題寫校名。
不忘初心,逐夢前行(展望未來)。當前,學校肩負著跨“兩國三省交界”服務“一帶一路”、地處革命老區辦學傳承紅色基因、守護祖國衛生“南大門”助力興邊富民的“三大使命”,學校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握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調整機遇期,全面實施“創新發展三步走”戰略,積極推進更名醫科大學和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工作,奮力開創新時代區域性高水平醫科大學事業新局面,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