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試題
- 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是()
-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土地法是 ( )
- 鄧小平在1979年3月的中央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
- 國統區人民所進行的第二條戰線的斗爭,以 ( )
- 1930年5月,毛澤東撰寫的關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著作是 ( )
- 毛澤東全面總結農業合作化運動基本經驗的報告是 ( )
- 1945年 8月到重慶參加與蔣介石談判的中共代表不包括 ( )
- 袁世凱建立的北洋軍閥政權代表的是 ( )
-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時間是()
- 成立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又稱第三黨),其主要領導人是()
- 5月,鄧小平發表《關于農村政策的談話》,肯定了()
-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政策是()
- 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的檀香山創立的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是( )
- 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于 ( )
- 1948年1月,在香港正式成立的中國民主黨派是 ( )
- 下列不屬于1980年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大事的是 ( )
- 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的重大戰役是()
- 國民黨實行的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代表了地主階級和 ( )
- 新中國建立初期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了 ( )
- 下列選項不屬于左翼文化運動的作品和刊物的是 ( )
- 1911年夏,湖北、湖南、廣東和四川爆發的民眾運動是 ( )
- 10月10日,國共雙方通過重慶談判簽署了()
- 至1905年,為了爭奪在華利益(侵略權益)而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 2005年 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法律是( )
- 中共八七會議召開的地點是在( )
-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政策是 ( )
-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全新理念的會議是 ( )
- 1911年4月27日,在黃興的親自帶領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廣卅l舉行起義 史稱( )
- 標志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覆滅的重大事件是 ( )
- 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政策是 ( )
- 香港、澳門的回歸使___的構想變為現實
- 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是()
- 1947年“二·二八”起義發生在(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
- 紀初,在民主革命思想傳播中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的是()
- 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二三人團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其成員是 ( )
-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挑起全面內戰的起點是 ( )
- 從1994年起,國有企業改革的總體思路是 ( )
- 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分別以《民報》和 為輿論陣地展開了論戰 ( )
- 國民黨統治時期,農民受到的剝削方式是 ( )
- 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中心任務是()
-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正式制定于 ( )
-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資產階級和 ( )
- 6月全面內戰爆發時,國民黨軍隊首先進攻的地區是()
- 新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是()
- 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會議是 ( )
-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所經營的是( )
- 關于中國各民主黨派形成時的社會基礎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 隨著祖國大陸的解放,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各新解放地區,迅即建立起——作為過渡性的臨時政權 ( )
- 1911年4月,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黃興帶領下舉行了 ( )
- 1月,在長征途中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是()
- 表明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巾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的文獻是 ( )
- 組織編寫《四洲志》,向中國介紹西方情況的是()
- 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是 ( )
- 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
- 10月,中央紅軍結束長征并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于()
-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標志是( )
- 1904年至1905年,為了爭奪在華利益而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 )
- 1905年至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的焦點是 ( )
- 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確定的戰略方針是()